印象浙江、感悟浙江、对标浙江!
千万工程|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中国农民研修学院、农学谷商学院、北京新农人技术培训中心积极响应会议要求组织来自全国的乡村振兴一线村两委干部、乡村规划设计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负责人来到浙江安吉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乡村发展、建设、治理先进做法。
2023年12月27日至29日,农学谷商学院第五十七期浙江乡村振兴模式与产业运营实操研修班,这场为期三日的学术盛宴已圆满落幕。
本文为如何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提供了极具参考和实践价值的分析、研判以及操作方法论。
以下为全文:

关于农学谷商学院第五十七期乡村产业投资与运营研修班赴浙江学习“千万工程”的情况汇报
01
印象浙江,我们看到了什么?
在我们的研学之旅中,一路走一路看,特别是与当地干部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了浙江“千万工程”实施20年来所带来的环境生态之美、产业业态之强、生活宜居之便。处处都呈现出奋斗奋进的勃发态势。
有五点印象尤其深刻。
印象一:开放自信理念新。
各级干部纷纷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所做所说如数家珍,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着思想上的坚定性、行动上的自觉性和工作上的创造性。在谈论本地发展时,他们表达出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例如,湖州安吉大竹园村围绕“浙派新民居 蔬香大竹园”的目标定位,立足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作为曾经脱贫又返贫的落后村,大竹园村如今已经焕发新貌,成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实现了经济的强盛。
印象二:管理精细环境美。
“千万工程”就是从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切入的。浙江第一期班这次我们研学考察4个乡村,视野之内几乎看不到生产生活垃圾,党委政府的精细管理与群众的环保意识高度融合。
“小瘾半日村”原来是一个偏僻落后的自然村落,在村民搬迁后甚至形成了一个空心村。为了发展经济,村集体、相关企业和设计师陈谷先生合作,科学规划、统筹经营,提出了“集群民宿”的创新理念。同时,还创新了合作经营模式,使村子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从原先的负债累累走向了共同富裕。村庄不忘环保理念,内设有电车充电桩,以及自动化的垃圾分类站。
印象三:产业融合业态活。
每一个研学地点都在经济业态发展上力求创新求异,注重根据当地特色发展适宜的产业。他们突出农业、工业、文化和旅游的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差异化、精准化、市场化的产业发展之路。
桐乡市华腾猪舍里庄园以“生态养殖+产品加工+亲子研学”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总占地面积为325亩,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水,是以猪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旅游景区,其中包括了养殖区(不开放参观)、有机蔬菜种植区、荞麦种植区、土地认养区、儿童游乐区、亲子互动区、展示区、购物区、餐饮区等,牧旅融合发展,是生态农业体验、旅游观光,以及市民们休闲度假的好地方,也是我国3A级景区,同时还是我国第一批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主体。
印象四:一村一景规划好。
所到市县和乡村都把规划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首要位置,发挥自身优势,打造个性特色,做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规划设计上,以美丽乡村总体规划为龙头,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思路规划化、规划项目化、项目资金化。
安吉半岛理想村为例,他们在一个废弃的景区进行改建,利用爆品思维打造了多种业态,如小红书、抖音等网络平台上引起轰动,吸引了来自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打卡。每天平均接待客流量达2000人,同时也带动了当地100多人就业,因此被誉为江浙沪露营行业的领军者。这种废弃景区改造和露营爆款业态打造成为了江浙沪露营行业的标杆。
印象五:多元参与机制优。
普遍采用党建联建机制,推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三方共建,整合各类发展资源,共同打造美丽乡村。
创新了“国资投建+民企运营+利益联结”的乡村运营和建投机制。在这一机制中,由国有平台公司承担投资主体责任,专业的乡村运营团队负责运营主体责任,强村公司通过代建或建设并出售产品获得收益。而平台公司、运营团队、强村公司和村民股东按比例分享收益,从而解决了乡村资源丰富却缺乏资金、平台公司资金充裕却不擅长乡村运营、项目盈利却未能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

02
感悟浙江,我们学员收获了什么?
“千万工程”展现出来的乡村发展理念、推进机制、产业模式、体制改革等系列生动实践,都与我们自己的乡村有很多相通之处。经过对标、对照、对比,有几个方面启示。
启示一:“系统规划+阶段实施”,形成“四步走”的递进策略。
浙江省级层面,先后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升级转型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根据实际确定不同的工作任务,实现“千万工程”的迭代升级。
在当前的升级转型阶段,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的新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内联外通、东引西联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这一阶段的核心在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和高质量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千万工程”的现代化进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浙江省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上。省级政策鼓励创新和研发,支持企业和研究机构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等行业的应用。
同时,浙江省还将进一步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省级层面的努力也包括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省将不断深化改革,拓展开放,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力争把“千万工程”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质量发展典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启示二:“因地制宜+地域抱团”,形成“多元化”的强村模式。
综合分析本次研学的几个乡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采取“专业公司+街道+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村子(街道、合作社)将老房子租给专业公司经营,公司负责区域景观设计、房屋装修以及配套硬件设施等,村民可选择出租房,也可选择开展经营活动。度假区统一征收农房后,公开招租给运营公司,由运营公司统一招租、统一设计、统一营销、统一培训,截止目前,已打造了35个业态,其中当地业主占比60%,外来业主占比40%。这一模式下,合作社与度假区能够获得稳定的租金收益;运营公司打造并运作民宿村落的整体品牌取得经营收益;业主们能轻资产运营精品旅游业态实现高净值的营收;老百姓受益于游客的溢出效应,就业岗位得到大量增加、文化服务空间共享、且村落附近的商铺、饭店、农产品销售等都实现了收益翻倍。
第二种是乡村+微改造+中式网红民宿+文创研学+乡旅梦工厂”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新模式,是浙江“千万工程”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缩影。为了体现村落之美,引导老百姓保护环境,大竹园村修建便民道路1000余米,对竹园路800余米主道路完成拓宽,打造特色民宿群,提升强村富民成效。
第三种是废弃场所+改造升级+山间氧吧+高山露营+综合体验的方式。建立于2021年,总覆盖范围面积约2000余亩,截至目前,共打造了五处不同风格的露营基地,整个项目平均日游客量达2000余人次,带动当地就业人数达100余人,被评为2022文旅超级评价榜文旅运营商、市级首批景区化露营基地。在废弃的景区进行的改建,“露营+”综合业态做的非常成功,被誉为杭州露营行业的天花板
第四种是以“生态养殖+产品加工+亲子研学”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集休闲、观光、游乐、科普、文化、以及采摘、烧烤、餐饮于一体;并还以提供四无为经营理念——给孕妇孩子吃放心的猪肉,让孩子和家长在感受大自然风光的同时,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与科学知识。将“生产”变成“产业”,“资源”转化成“生产力”,开创了以生猪生态养殖全产业链模式的现代养猪企业,借助区域资源进行整合,搭建了自己的平台,展开了以猪为主题的农业生态庄园。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并进行有效且持续的收益增长,打造了别具一格的农业生态庄园,同时也成了国内成功的农业田间经济很好的示范典例,为国内田间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模板和经营方式的借鉴。
启示三:“外在驱动+内在发力”,形成“变革式”的动力机制。
在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浙江始终坚持政府推动的初衷,逐步塑造了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干群共建的生动局面。乡村一方面将环境、生态、干部和人才等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成功留住了原乡人,唤回了归乡人,吸引了新乡人,激发了万千乡村内部的“我要发展”动力。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政府和农民自治互动良好,政府主动规划、精心推进、扎实落实治理工作,而农民自主参与、不越位、不包揽、不干预,激发了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村级公共事务。
启示四:“绿色引领+以人为本”,形成“惠民式”的民心工程。
我们从“家里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的状态,发展到今天的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的新境界;从城乡二元发展,转变为今天实现了“一统三化九场景”的城乡统筹发展。其中,“一统”代表着党建统领;“三化”包括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九场景”则指的是打造未来产业场景、风貌场景、文化场景、邻里场景、健康场景、低碳场景、交通场景、智慧场景和治理场景。实现这样的变化,关键就在于坚持人民至上,这也是“千万工程”最根本的成功密码。
在具体实践中,始终贯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惜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面临的问题,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将美丽乡村建设的先发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全局胜势。
